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智能云平台的棉铃虫防治系统,包括设置在云端的智能云平台、设置在农田内用于检测农作物上棉铃虫信息的信息获取终端、设置在远端用于接收智能云平台传递的棉铃虫信息的控制中心,控制中心连接有载运终端,载运终端用于载运棉铃虫诱捕装置至农田内;信息获取终端包括若干设置在农田内的子信息获取装置,每一个子信息获取装置包括底座、竖杆、丝杠、丝杠螺母、高清摄像头、第一电机、控制器和信号传输装置。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在线远程巡查农田,发现虫害后能够进行远程操控布置诱捕装置,具有巡查、诱捕装置布置效率高的优点,同时,还极大的降低了工人的劳动负担。
公开号:CN214339553U
申请号:CN202120068994.6U
申请日:2021-01-11
公开日:2021-10-08
发明作者:戴爱梅;康东辉;马婷;乌兰;梁静
申请人:戴爱梅;
IPC主号:A01M1-02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作物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智能云平台的棉铃虫防治系统。
[n0002] 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鳞翅目,夜蛾科,属昆虫的一种,是棉花蕾铃期的大害虫。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近年来,新疆棉区也时有发生。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余种。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该虫是中国棉区蕾铃期害虫的优势种,近年为害十分猖獗。
[n0003]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指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的植物保护措施。推进绿色防控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实施绿色植保战略的重要举措。绿色防控是持续控制病虫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措施,在控制病虫危害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病虫抗药性上升和病虫暴发几率增加等问题。通过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暴发几率,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而且有利于减轻病虫危害损失,保障粮食丰收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n0004] 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既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也不能满足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需要。大规模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农作物标准化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难题,显著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超标,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n0005] 在实际的使用中由于农田耕地面积较大,在对农田内的作物进行视察的虫害的时候,一般是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巡查,若发现虫害后,为了减少农药的使用,一般是通过在农田内设置诱捕装置对其进行诱捕,以减少虫害;但是,这样就极大的增加了劳动负担,巡检效率低,诱捕装置安装费时费力。
[n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智能云平台的棉铃虫防治系统,其能够实现在线远程巡查农田,发现虫害后能够进行远程操控布置诱捕装置,具有巡查、诱捕装置布置效率高的优点,同时,还极大的降低了工人的劳动负担;
[n000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n0008] 一种基于智能云平台的棉铃虫防治系统,包括设置在云端的智能云平台、设置在农田内用于检测农作物上棉铃虫信息的信息获取终端、设置在远端用于接收智能云平台传递的棉铃虫信息的控制中心,控制中心连接有载运终端,载运终端用于载运棉铃虫诱捕装置至农田内;
[n0009] 信息获取终端包括若干设置在农田内的子信息获取装置,每一个子信息获取装置包括底座、竖杆、丝杠、丝杠螺母、高清摄像头、第一电机、控制器和信号传输装置,竖杆安装在底座上,丝杠转动安装在竖杆内,丝杠螺母位于竖杆内且与丝杠相互配合,第一电机安装在底座上且与丝杠连接,竖杆上端设置有导孔,丝杠螺母上设置有导杆,导杆与所述导孔相互配合,导杆延伸出竖杆后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上转动安装有转盘,支撑板下方设置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与转盘连接,所述高清摄像头安装在转盘上,高清摄像头、第一电机、第二电机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所属信号传输装置与智能云平台连接。
[n0010] 其中,支撑板上设置有阶梯孔,转盘下端设置有凸起,凸起通过轴承安装在阶梯孔内,第二电机的输出端穿过阶梯孔后与所述凸起连接。
[n0011] 其中,导孔内设置有直线轴承,导杆通过直线轴承与竖杆连接。
[n0012] 进一步限定,高清摄像头为可调节式高清摄像头。
[n0013] 进一步优化,转盘连接有保护罩,保护罩上设置有玻璃视窗,高清摄像头正对所述玻璃视窗。
[n0014] 其中,丝杠通过轴承安装在竖杆内。
[n0015] 其中,载运终端为多翼无人机。
[n0016]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基于智能云平台的棉铃虫防治方法,其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n0017] 步骤1:子信息获取装置实时获取农田内作物上棉铃虫信息;
[n0018] 步骤2:子信息获取装置将棉铃虫信息传递至智能云平台,控制中心从智能云平台获取棉铃虫信息,若监测到的棉铃虫信息超过预设值后,控制中心发出虫害警报;
[n0019] 步骤3:工作人员将棉铃虫诱捕装置安装在载运终端上;
[n0020] 步骤4:载运终端接收到控制中心发出指令后,搭载棉铃虫诱捕装置至农田内;
[n0021] 步骤5:载运终端移动至预设农田位置后,将棉铃虫诱捕装置投放至农田内,通过棉铃虫诱捕装置实现对棉铃虫的诱捕,以减轻工人的劳动负担。
[n002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n0023] 本实用新型主要由智能云平台、信息获取终端、控制中心、载运终端及棉铃虫诱捕装置组成,在实际的使用中,通过子信息获取装置实时获取农田内作物上棉铃虫信息,然后将棉铃虫信息传递至智能云平台,控制中心从智能云平台获取棉铃虫信息,若监测到的棉铃虫信息超过预设值后,控制中心发出虫害警报,工作人员将棉铃虫诱捕装置安装在载运终端上;载运终端接收到控制中心发出指令后,搭载棉铃虫诱捕装置至农田内;载运终端移动至预设农田位置后,将棉铃虫诱捕装置投放至农田内,通过棉铃虫诱捕装置实现对棉铃虫的诱捕;其能够实现虫害的远程在线巡查,出现虫害后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进行远程投放棉铃虫诱捕装置,其集巡查、诱捕装置布置功能于一体,具有巡查、诱捕装置布置效率高的优点,同时,还极大的降低了工人的劳动负担。
[n002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n0025]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原理图。
[n0026]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载运终端载运载运棉铃虫诱捕装置的状态示意图。
[n0027] 图3为本实用新型子信息获取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n0028] 图4为本实用新型棉铃虫诱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n0029] 图5为生实用新型图4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n0030] 附图标记:1-智能云平台,2-信息获取终端,3-控制中心,4-载运终端,5-棉铃虫诱捕装置,6-子信息获取装置,7-底座,8-竖杆,9-丝杠,10-丝杠螺母,11-高清摄像头,12-第一电机,13-控制器,14-信号传输装置,15-导孔,16-导杆,17-支撑板,18-转盘,19-第二电机,20-阶梯孔,21-凸起,22-保护罩,23-玻璃视窗,24-上盖,25-下壳体,26-收集壳体,27-连接管,28-昆虫进口,29-导管,30-内凹部,31-通孔,32-容纳腔,33-端盖,34-连接杆,35-容纳筒,36-性诱剂棉团,37-海绵,38-第一壳体,39-第二壳体,40-导向部,41-电磁铁,42-铁芯。
[n0031]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并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所用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n0032] 实施例一
[n0033] 参看图1-图5,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智能云平台的棉铃虫防治系统,包括设置在云端的智能云平台1、设置在农田内用于检测农作物上棉铃虫信息的信息获取终端2、设置在远端用于接收智能云平台1传递的棉铃虫信息的控制中心3,控制中心3连接有载运终端4,载运终端4用于载运棉铃虫诱捕装置5至农田内;
[n0034] 其中,棉铃虫诱捕装置5用于诱捕棉铃虫;
[n0035] 信息获取终端2包括若干设置在农田内的子信息获取装置6,每一个子信息获取装置6包括底座7、竖杆8、丝杠9、丝杠螺母10、高清摄像头11、第一电机12、控制器13和信号传输装置14,竖杆8安装在底座7上,丝杠9转动安装在竖杆8内,丝杠螺母10位于竖杆8内且与丝杠9相互配合,第一电机12安装在底座7上且与丝杠9连接,竖杆8上端设置有导孔15,丝杠螺母10上设置有导杆16,导杆16与所述导孔15相互配合,导杆16延伸出竖杆8后连接有支撑板17,支撑板17上转动安装有转盘18,支撑板17下方设置有第二电机19,第二电机19与转盘18连接,所述高清摄像头11安装在转盘18上,高清摄像头11、第一电机12、第二电机19与所述控制器13连接,所述控制器13通过所属信号传输装置14与智能云平台1连接。
[n0036] 进一步优化,支撑板17上设置有阶梯孔20,转盘18下端设置有凸起21,凸起21通过轴承安装在阶梯孔20内,第二电机19的输出端穿过阶梯孔20后与所述凸起21连接。
[n0037] 其中,导孔15内设置有直线轴承,导杆16通过直线轴承与竖杆8连接。
[n0038] 其中,高清摄像头11为可调节式高清摄像头11;其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可调节式高清摄像头,其具体结构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n0039] 进一步优化,转盘18连接有保护罩22,保护罩22上设置有玻璃视窗23,高清摄像头11正对所述玻璃视窗23;这样,通过设置的保护罩22能够对高清摄像头11进行保护,起到防雨防晒的目的,延长高清摄像头11的使用寿命。
[n0040] 其中,丝杠9通过轴承安装在竖杆8内。
[n0041] 其中,载运终端4为多翼无人机,是本实施例中,载运终端4为四翼无人机;在实际的使用中通过设置的四翼无人机来实现棉铃虫诱捕装置5的载运。
[n0042] 本实用新型主要由智能云平台1、信息获取终端2、控制中心3、载运终端4及棉铃虫诱捕装置5组成,在实际的使用中,通过子信息获取装置实时获取农田内作物上棉铃虫信息,然后将棉铃虫信息传递至智能云平台1,控制中心3从智能云平台1获取棉铃虫信息,若监测到的棉铃虫信息(单位面积内棉铃虫数量)超过预设值后,控制中心3发出虫害警报,工作人员将棉铃虫诱捕装置5安装在载运终端4上;载运终端4接收到控制中心3发出指令后,搭载棉铃虫诱捕装置5至农田内;载运终端4移动至预设农田位置后,将棉铃虫诱捕装置5投放至农田内,通过棉铃虫诱捕装置5实现对棉铃虫的诱捕;其能够实现虫害的远程在线巡查,出现虫害后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进行远程投放棉铃虫诱捕装置5,其集巡查、诱捕装置布置功能于一体,具有巡查、诱捕装置布置效率高的优点,同时,还极大的降低了工人的劳动负担。
[n0043] 为了进一步提高螟蛉虫的诱捕效果,下面对棉铃虫诱捕装置5的结构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n0044] 棉铃虫诱捕装置5具体结构如下:
[n0045] 其包括上盖24、下壳体25和收集壳体26,下壳体25上端呈圆柱形结构,下端呈锥形结构,下壳体25下端设置有连接管27,收集壳体26与连接管27通过螺纹连接;
[n0046] 上盖24与下壳体25通过螺纹连接,上盖24侧面以圆周阵列方式设置有若干昆虫进口28,每一个昆虫进口28均连接有导管29,导管29倾斜设置;上盖24中部设置有一个内凹部30,内凹部30延伸进上盖24内,内凹部30侧壁设置有若干通孔31,内凹部30的端部具有一个容纳腔32;内凹部30配设有端盖33,端盖33通过螺纹与内凹部30连接,端盖33通过一连接杆34连接有容纳筒35,容纳筒35由金属网制成;容纳筒35内设置有性诱剂棉团36;收集壳体26内底部设置有海绵37,海绵37上设置有食诱杀虫剂;在端盖33上设置有铁芯42,铁芯42能够与四翼无人机下端设置的电磁铁41连接。
[n0047]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磁铁41为通电消磁式电磁铁41。
[n0048] 这样,即可通过四翼无人机上的电磁铁41对端盖33上的铁芯42进行吸附,到达预订位置后,即可对电磁铁41进行通电使其消磁,进而实现对棉铃虫诱捕装置5的定位投放。
[n0049] 在实际的使用中,四翼无人机搭载一个或者多个棉铃虫诱捕装置5。
[n0050] 棉铃虫诱捕装置5主要由上盖24、下壳体25和收集壳体26组成,收集壳体26与连接管27通过螺纹连接,上盖24与下壳体25通过螺纹连接,通过螺纹的方式来实现各部件的连接,具有装配方便的优点,同时,也具有较好的互换性;更重要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上盖24上设置内凹部30,内凹部30延伸进上盖24内,内凹部30侧壁设置有若干通孔31,内凹部30的端部具有一个容纳腔32;同时在端盖33上设置有金属网制成的容纳筒35,在实际的使用中,即可将性诱剂棉团36直接放置在容纳筒35内,性诱剂棉团36中的性诱剂从通孔31散发进上盖24与下壳体25之间,然后从通孔31位置散发至农田内,进而实现对棉铃虫雄性成虫的诱捕;由于内凹部30具有一个容纳腔32,性诱剂棉团36中的性诱剂在重力的作用下将会下流至容纳腔32中进行存储,这样既可保证性诱剂的使用时间更长,延长诱捕时间;同时,通过设置的海绵37来盛放食诱杀虫剂,通过性诱剂及食诱杀虫剂引诱的棉铃虫从导管29进入上盖24内后,将会沿着下壳体25下落至收集壳体26内,棉铃虫进食食诱杀虫剂后死亡,进而实现对棉铃虫的诱捕。
[n0051] 同时,由于导管29用于实现诱捕装置内部与外界的连通,将导管29倾斜设置,能够避免进入棉铃虫逃出,进而提高诱捕的效果。
[n0052] 其中,导管29轴线延长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20-30°;在本实施例中,导管29轴线延长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25°;这样进入导管29中的棉铃虫能够沿着导管29更顺畅的滑入诱捕装置中。
[n0053] 进一步优化,收集壳体26包括第一壳体38和第二壳体39,海绵37置于第二壳体39内,第一壳体38与第二壳体39之间通过螺纹连接;这样使得收集壳体26呈分体式结构,在实际的使用中,能够更加便于清理棉铃虫死虫,便于实现装置回收后的重复使用。
[n0054] 进一步优化,连接管27下端设置有向外翻的导向部40。
[n0055] 这样,通过设置的导向部40,收集壳体26与下壳体25连接管27之间的连接更加简单;提高其装配效率。
[n0056] 在本实施例中,还公开了一种基于智能云平台的棉铃虫防治方法,包括使用上述棉铃虫防治系统,其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n0057] 步骤1:子信息获取装置实时获取农田内作物上棉铃虫信息;
[n0058] 步骤2:子信息获取装置将棉铃虫信息传递至智能云平台1,控制中心3从智能云平台1获取棉铃虫信息,若监测到的棉铃虫信息超过预设值后,控制中心3发出虫害警报;
[n0059] 步骤3:工作人员将棉铃虫诱捕装置5安装在载运终端4上;
[n0060] 步骤4:载运终端4接收到控制中心3发出指令后,搭载棉铃虫诱捕装置5至农田内;
[n0061] 步骤5:载运终端4移动至预设农田位置后,将棉铃虫诱捕装置5投放至农田内,通过棉铃虫诱捕装置5实现对棉铃虫的诱捕,以减轻工人的劳动负担。
[n0062] 如此即可实现棉铃虫的在线远程防治,具有巡查效率高、诱捕装置布置效率高的优点,具有诱捕效果好的优点,且能够有效的降轻工人的劳动负担。
[n0063]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Claims (7)
[0001] 1.一种基于智能云平台的棉铃虫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云端的智能云平台、设置在农田内用于检测农作物上棉铃虫信息的信息获取终端、设置在远端用于接收智能云平台传递的棉铃虫信息的控制中心,控制中心连接有载运终端,载运终端用于载运棉铃虫诱捕装置至农田内;
信息获取终端包括若干设置在农田内的子信息获取装置,每一个子信息获取装置包括底座、竖杆、丝杠、丝杠螺母、高清摄像头、第一电机、控制器和信号传输装置,竖杆安装在底座上,丝杠转动安装在竖杆内,丝杠螺母位于竖杆内且与丝杠相互配合,第一电机安装在底座上且与丝杠连接,竖杆上端设置有导孔,丝杠螺母上设置有导杆,导杆与所述导孔相互配合,导杆延伸出竖杆后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上转动安装有转盘,支撑板下方设置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与转盘连接,所述高清摄像头安装在转盘上,高清摄像头、第一电机、第二电机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所属信号传输装置与智能云平台连接。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云平台的棉铃虫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支撑板上设置有阶梯孔,转盘下端设置有凸起,凸起通过轴承安装在阶梯孔内,第二电机的输出端穿过阶梯孔后与所述凸起连接。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云平台的棉铃虫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导孔内设置有直线轴承,导杆通过直线轴承与竖杆连接。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云平台的棉铃虫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高清摄像头为可调节式高清摄像头。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云平台的棉铃虫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转盘连接有保护罩,保护罩上设置有玻璃视窗,高清摄像头正对所述玻璃视窗。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云平台的棉铃虫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丝杠通过轴承安装在竖杆内。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云平台的棉铃虫防治系统,其特征在于:载运终端为多翼无人机。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CN105941365A|2016-09-21|一种靶标害虫自动监测预防系统
CN105475145A|2016-04-13|基于物联网的大型农场牲畜养殖系统
CN204616606U|2015-09-09|一种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
CN203827942U|2014-09-17|农业生产病虫害立体生物防治系统
CN205337145U|2016-06-29|基于物联网的大型农场牲畜养殖系统
CN206684556U|2017-11-28|一种智慧农业管理系统
CN214339553U|2021-10-08|一种基于智能云平台的棉铃虫防治系统
Davidson et al.2007|Pyridine compounds increase trap capture of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 in a covered crop
CN205756703U|2016-12-07|一种靶标害虫自动监测预防装置
CN107372038A|2017-11-24|一种基于云计算的自动灌溉系统
CN109406517A|2019-03-01|一种农业大棚的病虫害诊断系统
CN112753668A|2021-05-07|一种基于智能云平台的棉铃虫防治系统及防治方法
CN109120670A|2019-01-01|一种水稻田智能化种植管理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CN204362793U|2015-06-03|一种远程监控诱捕仪
CN112335631A|2021-02-09|一种大棚种植用病虫害监测调控系统
CN208783604U|2019-04-26|一种智能监测诱捕器
CN202819403U|2013-03-27|一种新型植保机械
CN205809577U|2016-12-14|农林atcsp物联网生态远程实时监控系统
CN110632961A|2019-12-31|一种基于计算机的温室大棚智能环境控制系统
CN213661665U|2021-07-09|一种劳动力管理系统
CN104430245A|2015-03-25|一种远程监控诱捕仪
CN214846810U|2021-11-23|一种病虫害智能防控系统
CN209784195U|2019-12-13|一种农业大棚的病虫害诊断系统
CN210746822U|2020-06-16|一种新型昆虫诱捕器
CN214853812U|2021-11-26|一种农业种植用害虫诱捕装置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8|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8|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120068994.6U|CN214339553U|2021-01-11|2021-01-11|一种基于智能云平台的棉铃虫防治系统|CN202120068994.6U| CN214339553U|2021-01-11|2021-01-11|一种基于智能云平台的棉铃虫防治系统|
[返回顶部]